接下来,乐蛙攻略网将给大家介绍帝成2弘治怎么玩的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你解决一些烦恼。
张延龄的关于张延龄的社会关系

1、 张延龄的父亲张峦
张峦,是当时‘敬皇后’张氏的父亲,也是张延龄的父亲。妻子就是金氏。
在弘治四年(1491年)封寿宁伯。同年张皇后生的儿子被立为皇太子,进为寿宁侯。第二年张峦去世,封赠‘昌国公’。儿子张鹤龄继承担任‘寿宁伯’,后来也升‘寿宁侯’、‘昌国公’,另一个儿子张延龄为建昌伯、建昌侯。直到1529年,两兄弟都被削除爵位。1532年鹤龄下狱死,1533年延龄长系狱13年。
张峦被封爵的时候,尚书王恕就上书孝宗,认为这违背了规矩,可是主管的礼部尚书徐琼却没有支持王恕。因为徐琼的小妾是张峦的女儿,皇后和张延龄的姐妹。皇后生女儿早夭,居然按照‘悼王’的规格丧葬,这是徐琼不坚持原则,坏乱规矩的地方。--采自《万历野获编》卷五。
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八册说:孝宗又欲封张后弟张延龄伯爵,命大学士刘吉撰诰。刘吉说,尽封二太后(周后、王后)家子弟才可。孝宗不悦,命刘吉致仕,仍封张延龄为建昌伯。
弘治十六年(1503年),张峦的儿子张延龄也由建昌伯进爵,担任建昌侯。
张峦开始在地方读书,后来来到京城进了太学,‘起诸生,虽贵盛,能敬礼士大夫’,对待士大夫很友好。在1492年就去世了,后来女儿把寡居的母亲金氏接进了内宫。这个也很遭人非议,不过孝宗没有在意。
2、 姐夫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是一位励精图治的贤君,他在位18年,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
1487年,他的父亲宪宗皇帝逝世。太子(二儿子)朱祐樘即位,改年号弘治,他就是孝宗弘治皇帝。
他在位时裁抑宦官、传奉官及佞幸之臣;罢遣禅师、真人、佛子、国师;
勤于理政,除了早晚朝,还对官员‘平台召见’,选用贤臣徐漙、刘建、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等人;
任事比较民主,阁臣李东阳认为‘前所未有’,对臣下宽厚平和,极端关心官员,凡在京官员夜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令铺军执灯传送;
孝宗在生活上也能注意节俭,不近声色。弘治元年(1488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卢思慎,曾对朝鲜的国王说: “先皇帝(宪宗)或于用人,间以私意,今皇帝(孝宗)则铨注登庸一出于正。又性不喜宝玩之物,虽风雪不废朝会,临群臣皆以丧服(居丧期间),惟祀天祭用黄袍,臣等慰宴时不奏乐,不设杂戏,劝花置于床上而不簪。大抵先皇帝弊政一切更张矣。”宪宗生前爱穿用松江府所造大红细布裁制的衣,每年要向那里加派上千匹。而这种织品,用工繁浩,名虽为布,实际却用细绒织成。孝宗当时还是太子,内侍给他送来新裁制的衣服。他说:用这种布缝制的衣服,抵得上几件锦锻衣服。穿它,太浪费了。遂谢而不用。他当了皇帝后,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此布;
在武功方面,孝宗也有所建树。他击败土鲁番,收复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经营哈密。孝宗还修缮长城,抵御蒙古。
孝宗注重法治,弘治十三年(1500年)制定《问刑条例》。十五年,总结汇编《大明会典》。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6岁,十月十九日葬于泰陵。实际上他是生了小病,高御医却拿错了药,导致皇帝很快病死。
《明史》中称他”恭俭有制、勤政爱民”。他治理朝政上很有作为,同时他一生中只娶一个皇后,是中国所有的皇帝中惟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而且夫妻“同上起居,如民间伉俪”这就足以让人们称道了。
3、张延龄的皇后姐姐张氏
——史书记载
根据《明史》、《明实录》记载:她先做太子妃,同年宪宗死,当了孝宗的‘敬皇后’、‘孝康敬皇后’,1505年丈夫(孝宗)去世,立儿子武宗朱厚燳做皇帝,1510年被儿子封为‘慈寿皇太后’,儿子当了16年皇帝后死去,她命令弟弟张鹤龄迎立了嘉靖皇帝,嘉靖封她为‘昭圣康惠慈寿皇太后’,嘉靖20年,因为自己疼爱的弟弟张延龄被关押牢中已经8年,她在忧闷中去世。5年后,嘉靖居然杀了她弟弟,史书说嘉靖‘负心至此’。
《孝宗实录》第四卷这样记录:成化23年十月丙子,遣襄城侯李瑾充正使,少保大学士刘吉充副使持节奉册宝册妃张氏为皇后。
《武宗实录》卷70上,记载了她成为‘慈寿太后’的事:(正德五年十二月)丙午,恭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上徽号曰‘慈寿皇太后’……
《明实录》中关于她的记录,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给我的感觉是,她是一位比较能干精明、通情达理、坚守爱情的女子,对人相对谦和,体贴下属,经常免‘命妇朝贺’。但却又很护犊,她护犊不是为了别人,只为自己的小弟张延龄,在她眼里,弟弟永远是个虎头虎脑的孩子,为之百般回护、到处救火。可以说这个弟弟拖累了她一生,而她又很纵容了这个小弟。站在张延龄的角度,正是姐姐姐夫的骄惯,反而害了他,让他走上不归路。
——个人经历
1497年,张鹤龄、延龄兄弟把皇宫当作走亲戚一样,非常随意,张鹤龄居然穿戴。太监何鼎(生前叫何文鼎)拿金瓜阻挡张延龄做坏事,还向皇帝提示鹤龄兄弟不法,皇后激怒孝宗,派李广去惩罚何鼎,居然把他打死了。后来很多人认为太监也有正直的,典范就是这个何鼎.史书记载何鼎过去曾经还立过战功的。
1505年3月,孝宗去世前2个月,刑部侍郎李东阳上书,揭露张皇后俩个弟弟的坏事,皇后恼怒,唆使皇帝要杀了李东阳,幸亏皇帝回护他,只让他罚俸了事。10年后,曹祖因为儿子做张延龄的心腹家奴,儿子慢待自己,愤愦不已,于是上告张太后的俩个弟弟虐杀僧、奴,还有谋反等事情,查证后发现没有谋反的事情,其他属实。可是作为证人的曹祖,忽然死在牢里,有人怀疑可能是慈寿张太后下了手。此后多年,大臣都反映过张鹤龄、延龄兄弟的不法,都碍于太后的心情,未得到严惩,武宗、世宗多次想处治他们,直到太后死后五年,杀了张延龄。
历史上太后的弟弟张鹤龄干了些什么呢?根据记载,张鹤龄1492年继承父亲的‘寿宁伯’,后来升‘寿宁侯’,嘉靖初,升‘昌国公’。
他主要是同周太后的弟弟‘长宁伯周彧’抢庄田,以至于家奴上街群殴,还招纳无赖,为非作歹,确实非常骄横,这是当时外戚的通病,《明史》上记录的还有定国公徐光祚子、外戚玉田伯蒋轮、昌化伯邵蕙等家人都是作威作福的。
孝宗曾经深夜里单独留下他在宫中,敦敦教导,他以头触地,表示悔过,以后逐渐收敛。在外甥明武宗(正德)一朝16年都平安度过,到了1529年,他被嘉靖皇帝削除封爵,‘革昌国公张鹤龄爵,降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带俸闲住’。1533年被抓,当时在牢狱中死去。
兄弟俩都有文化,曾经在嘉靖九年六月,皇帝派遣‘昌国公张鹤龄茂陵’、嘉靖十一年十月遣建昌侯张延龄祭献陵。
张太后嘉靖20年死,死后很凄惨,直接合葬进泰陵,但是没有进祖庙,‘昭圣皇太后神主未袝庙’(袝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太后之死,世宗嘉靖皇帝或许觉得又高兴,又惭愧,又恼恨。嘉靖21年正月,皇帝为此还闷闷不乐地免去文武群臣及四夷朝贡的道贺。
4、张延龄亲属及其他关系
延龄的女儿嫁给第六十三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干(1522-1559年),字用济,号可亭,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世袭父亲孔闻韶(1482-1546年)的衍圣公。因为张延龄1533年已经被朝廷逮捕,关进牢狱13年,最后被处斩,其家族已经衰弱。此时他仍然迎娶了张延龄的女儿。
这个孔贞干的母亲是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的女儿。李冬阳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不好评价的人物。他是个贤臣、名士,又曾经泄露机密给刘瑾,因而害死了很多朝臣,早先也是他告发张延龄兄弟。
延龄的外甥是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燳,他对张延龄没有特别的照顾,正德10年曾经亲自下令查处两个舅舅,只是当时证人被人毒死,最后没有办法处罚张氏兄弟,不过这更积累皇帝对张家的愤怒。
新皇后张氏很听“敬太后”张氏的话。就在正德10年,延龄、鹤龄被捕,张皇后就在愤怒的武宗跟前吹风,为太后的弟弟张家兄弟讨宝,正德皇帝立即勃然大怒,认为她为‘十恶’的张氏遮掩,废黜了她的皇后地位(正德13年,1534年正月)。当然也可能皇帝以前,也曾经积累了对皇后的不满,但是这也看出这两代皇后不懂政治。
张延龄有个姑父叫沈椿,嘉靖15年,沈椿正好是刑部主事,张延龄被捕受审,他予以回护,被查办。
名臣泉州晋江人蔡克廉(1511—1560年)字道卿,号可泉。他宽宥建昌侯张延龄、昌国公张鹤龄,被连累,被贬谪任广德州同知等,后擢升累至户部尚书。
《万历野获编》第五卷记录有延龄的姑父徐琼,任礼部尚书。
该书又记载沈禄、高禄(疑与沈禄是一人)、祝祥、张岐等张延龄亲属的故事。
“京师人沈禄,由举人授通政司经历,其妻为寿宁侯张峦妹,敬皇后姑也。孝宗登基,以椒房恩泽,传升为通政司右参议。寻进通政,再进本司使,后为礼部右侍郎,卒赠礼部尚书”。
“弘治五年,通政司经历高禄,傅升本司参议,吏部尚书王恕,执奏不允。至弘治十一年九月,又升本司通政使。禄由举人,亦寿宁侯张鹤龄之妹夫也(疑为‘寿宁侯张峦’之误)”。
“又弘治十二年,湖广按察司佥事祝祥,因母老乞改京职,以便侍养,吏部奏原官改山东河南,中旨改为尚宝司卿。祥由成化十一年进士,亦寿宁侯姻戚也。当时张氏恃恩恣横,其姻戚奋自科目者,尚无耻如此,若右列不可胜纪矣!”
“又御史张岐,乃昌国公张峦之弟,中宫亲叔也,以进士起家,亦傅升佥都御史”。
大学士张孚敬多次回护张氏兄弟,还写了一本书《谕对录》,所有奏议都在围绕张氏兄弟的这些事情,请示正德皇帝开恩,所以保护了张氏兄弟多年没有被处斩,在牢里关押了10多年。
《明史·徐申传》说,徐申,昆州(今江苏)人,字周翰,嘉靖中由乡举累官刑部主事。张延龄(孝宗张皇后之弟)系狱,提牢主事不令入狱,置别所;继任者益宽释之,去刑具,通家人出入。狱囚刘东山上告延龄有不轨谋,帝怒,命执先后提牢主事三十七人,付诏狱搒掠,申与焉,帝命杖之廷,尽谪外任。申既谪官,不赴,归里优游啸咏为乐。
严嵩与张延龄是转折的亲属关系。衍圣公都与严嵩有着深厚的交谊: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1482-1546年)与严嵩年龄相若,平时曾有文字交,他死后的“墓志铭”也是严嵩所作;六十三代衍圣公孔贞干的袭爵手续是严嵩主持办理的;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还是严嵩的孙女婿。
当时,张氏兄弟侵夺田地,横行不法,确实很失人心,大臣上书不少,同时也有些大臣为他们辩护。最终张鹤龄死在牢中,张延龄最后被斩西市,家人四散奔逃。这年是1546年,距今450年。在北京,现在还有几个地名,据说也是他们家族活动地,因而留下的痕迹,在北京叫做”尚勤胡同”,尚勤,就是”上亲”,皇上的小舅子啊。其他类似的传说也在北京
在网络上偶尔翻翻,发现一段奇特的关于张延龄家族的文字:在河北、山东交界一带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成政事。而其两兄弟张延龄、张鹤岭却仗皇亲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分子孙四散逃跑,为便于以后相认,他们按逃跑的方向由张姓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所以也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怎么死的
最后一个崇祯 被李自成砍了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垢(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政治腐败。努尔哈赤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南明皇帝:
朱由崧安宗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待考
朱聿键绍宗襄皇帝隆武(1645年——1646年)隆武陵
朱聿鐭文宗节皇帝 绍武(1646年)绍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历(1646年——1662年)永历陵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明代历代帝王列表
明代帝王世系表:
德祖 元皇帝 讳百六
懿祖 恒皇帝 讳四九
熙祖 裕皇帝 讳初一
仁祖 淳皇帝 讳世珍(原名五四)
为朱重八先生建国后追赠其祖
年号 庙号 姓名 生卒 属相 世袭 即位年龄 在位 业绩 谥号 墓葬 朝代简况
1. 洪武 明太祖 朱元璋 1328—1398(71岁)属龙 仁祖第三子 40岁称帝1368-1398(31年)建立明朝,统一全国,洪武之治,加强君权。
开国皇帝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南京明孝陵
出身寒,乱世枭,皇觉寺,把饭讨;拜伯温,始建朝,年洪武,子不肖;开堰塘,与民息,惩贪奸,祸忠良;
开科考,定官属,貌不扬,倡法统;立铁牌,置当朝,警子孙,宦乱抛;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著三国。
2. 建文 明惠帝 朱允文 1377—1402?(26)属蛇 太祖孙 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23岁即位 1369-1402(4年)削藩政策,靖难之役,焚宫潜逃,不知所终。
身冤之君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庙号惠宗,无陵寝
靖难役,始削藩,身不终,四年间;朱标死,继大统,长子焚,次子辱。
小注:建文帝年号靖难之役后被永乐帝取消,并将其年号改作洪武32-35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诏恢复建文年号。原无庙号、谥号。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上庙号惠宗并上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洪武二十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朱棣从金川门攻入京师应天府,朱允炆在宫中举火,皇后及太子文奎自焚,次子文圭遭朱棣软禁至明英宗时期。朱允炆本人则不知去向。
3.永乐 明成祖 朱棣 1360-1424(65岁)属鼠 太祖第四子43岁篡位1403-1424(22年)永乐盛世,迁都北京,五征漠北,远航西洋。
五五之君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长陵
初庙号,明太宗,嘉靖改,燕王雄;靖难役,纂大典,解缙理,三亿七;青花瓷,传后世,姚广孝,
用贤良;郑三宝,七下洋,中六次,永乐朝;设内阁,置东厂,锦衣卫,权加强;建新都,迁北京,
诛十族,瓜蔓抄。
4.洪熙 明仁宗 朱高炽1378-1425(48岁)属马 成祖长子 1424-1425 (10月)勤政爱民。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献陵
承启之君
喜读书,体肥胖,宅心厚,论纲常;平冤狱,减赋税,爱子民,修纲纪;弘文馆,调科第,委三杨,仁宣治。
5.宣德 明宣宗 朱瞻基 1399-1435(37岁)属兔 仁宗长子28岁即位 1426-1435(10年)三杨辅政,仁宣之治。
守成之君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景陵
成祖梦,太祖托,赐大圭,宣宗出;缴叔父,削藩王,平安南,一下洋;促织帝,宣德炉,后世传,盛誉足。
6.正统/天顺 明英宗 朱祁镇 1427-1664(38岁)属羊 宣宗长子9岁即位1436-1449 (15年)一次复辟1457-1664(8年)平治守成,重用王振,土木之变。
混沌之君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裕陵
阉王振,土木堡,瓦剌牢,狩一年;南宫辟,夺门变,石曹乱,诛于谦;仁爱心,文圭释,止殉葬,华彩添。
7.景泰 明代宗 朱祁钰 1428-1457(30岁)属猴 宣宗次子23岁即位1450-1457(8年)京师卫战,夺门之变。
尴尬之帝
成化帝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初无庙号。南明弘光年追尊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恭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北京西山王礼葬景泰陵
英宗狩,御极登,临八年,卫北京;一觉醒,为郕戾,宪宗旨,复谥帝;景泰蓝,美名传。
8.成化 明宪宗 朱见深1447-1487(41岁)属兔 英宗长子19岁即位 1465-1487(23年) 庸碌无为,沉迷酒色,文化昌明,父虏子夭,祸起萧墙。
雷人之帝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茂陵
初太子,为沂王,传奉官,置皇庄;崇佛道,二儒享,陈献章,王明阳;斗彩瓷,乃首创,金瓶梅,文化昌;
位七年,不视朝,安流民,置郧阳;宠两宦,结朋党,西厂设,乱朝纲;忘年恋,万娘娘,安乐宫,太子藏;
四岁入,侍东宫,宰一朝,手段凶;结外庭,谋易储,一人宠,祸六宫;长十七,衷情郎,贵妃死,数月亡。
9.弘治 明孝宗 朱佑樘 1470-1505(36岁)属虎 宪宗第三子18岁即位1488-1505(18年)重用贤臣,弘治中兴。
有道明君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泰陵
春夏秋,日百字,冬五十,勤练字;情专一,仅一妻,张后贤,外戚扈;初登极,除奸佞,任贤臣,弘治兴;早晚朝,平台召,勤政事,图志精;修长城,嘉峪关,营哈密,吐鲁番;明会典,徐溥纂,政清明,重勤俭;
文必汉,诗必唐,拟古派,李梦阳;明泰陵,挖玄宫,金井水,涌不停,非吉壤,应子孙,正德帝,乃昏庸。
10.正德 明武宗 朱厚照 1491-1521(31岁)属猪 孝宗嫡长子16岁即位1506-1521刘谨专权,沉迷酒色,喜好军事。
无道昏君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康陵
嫡长子,身份迷,郑旺妖,号皇亲;百义子,豢八虎,应州捷,镇国府;荒淫戾,刘良女,幸孕妇,怪诞精;
三十天,权真空,安化乱,杨一清, 宁王乱,守仁平,诛刘瑾,张永功;清江浦,钓寒骨,传奇生,豹房终。
11.嘉靖 明世宗 朱厚璁 1507-1566(60岁)属兔 宪宗庶孙 武宗堂弟 兴献王朱佑杬嫡子15岁即位1522—1566(45年)礼仪之争,迷信道教,重用奸臣。
XX之君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永陵
道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天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入宫礼,行中门,大仪礼,父母尊;修道教,不上朝,写青词,敬神明;红铅药,杨金英,勒弑君,
变壬寅;第一疏,海刚峰,黜廷和,宠严嵩;倭寇乱,俺答凶,闭九门,无计行;刘六七,弗朗机,
唐伯虎,文征明;严世蕃,数淫筹,经年计,九百箸;归有光,项脊轩,吴承恩 ,西游记。
12.隆庆 明穆宗 朱载垕 1537-1572(36岁)属鸡 世宗第三子31岁即位1567-
1572 (6年)开放海禁,任用能臣,沉迷酒色。
平庸之帝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昭陵
徐阁老,张居正,高文渊,阁臣争;虽节俭,为后宫,买首饰,户部停。
13.万历 明神宗 朱祤钧 1563-1620(58岁)属猪 穆宗第三子10岁即位1573-16
20(48年)人生四段,酒色财气,怠于政事,醉生梦死。
醉梦之帝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定陵
初登基,受居正,一条鞭,罪师傅;平哱拜,援朝鲜,杨应龙,萨尔浒;玩娈童,宠十俊,长短腿,驼背帝;
国本诤,议立储,郑贵妃,未得济;李时珍,本草纲,利玛窦,琼州震;汤显祖,牡丹亭,李玉写,一捧雪;
宋应星,天工物,徐光启,农政书。
14. 泰昌 明光宗 朱常洛 1582-1620(39岁) 属马 神宗长子 39岁即位1620-1620(30天)明末三案。
窝囊之帝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庆陵
补缺额,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罢矿税,起言官,发帑金,犒边庭。
15. 天启 明熹宗 朱由校1605-1627(23岁) 属蛇 光宗长子16岁即位1621-1627(7年)善长木工,魏党专权。
昏聩之帝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德陵
小木匠,移宫案,用王安,臣杨涟;平居正,恤元勋,东林党,站一边;魏客奸,顾秉谦,三朝典,颂魏阉;白莲教,后金乱,荷兰人,霸台湾;熊廷弼,孙承宗,灵露饮,见神仙。
16. 崇祯 明毅宗 朱由检1611-1644(34岁) 属猪 光宗第五子 熹宗胞弟 17岁即位1628-1644 (17年)铲除庵党,自毁长城,自尽殉国。
勤勉之帝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崇祯帝卒后,南明弘光年间谥思宗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清改为庄烈愍皇帝。庙号怀宗。北京明十三陵思陵
剪奸佞,临危命,流贼乱,后金患;隆宗门,进闯王,手刃女,赐妻亡;发掩面,缢煤山,王承恩,贤宦官;
袁崇焕,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徐霞客,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冯梦龙,凌蒙初,连三言,续二拍。
为史学界普遍认可明十六帝
后有南明几帝,有名无实,史不多彰。
弘光 明安宗朱由崧 1644—1645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隆武 明绍宗朱聿键 1645—1646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绍武 明文宗朱聿鐭1646贞天应道昭崇宁文宏武达仁成宣闵孝节皇帝
永历 明昭宗朱由榔 1647—1661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明代历代帝王列表
明代帝王世系表:
德祖 元皇帝 讳百六
懿祖 恒皇帝 讳四九
熙祖 裕皇帝 讳初一
仁祖 淳皇帝 讳世珍(原名五四)
为朱重八先生建国后追赠其祖
年号 庙号 姓名 生卒 属相 世袭 即位年龄 在位 业绩 谥号 墓葬 朝代简况
1. 洪武 明太祖 朱元璋 1328—1398(71岁)属龙 仁祖第三子 40岁称帝1368-1398(31年)建立明朝,统一全国,洪武之治,加强君权。
开国皇帝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南京明孝陵
出身寒,乱世枭,皇觉寺,把饭讨;拜伯温,始建朝,年洪武,子不肖;开堰塘,与民息,惩贪奸,祸忠良;
开科考,定官属,貌不扬,倡法统;立铁牌,置当朝,警子孙,宦乱抛;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著三国。
2. 建文 明惠帝 朱允文 1377—1402?(26)属蛇 太祖孙 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23岁即位 1369-1402(4年)削藩政策,靖难之役,焚宫潜逃,不知所终。
身冤之君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庙号惠宗,无陵寝
靖难役,始削藩,身不终,四年间;朱标死,继大统,长子焚,次子辱。
小注:建文帝年号靖难之役后被永乐帝取消,并将其年号改作洪武32-35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下诏恢复建文年号。原无庙号、谥号。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上庙号惠宗并上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洪武二十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朱棣从金川门攻入京师应天府,朱允炆在宫中举火,皇后及太子文奎自焚,次子文圭遭朱棣软禁至明英宗时期。朱允炆本人则不知去向。
3.永乐 明成祖 朱棣 1360-1424(65岁)属鼠 太祖第四子43岁篡位1403-1424(22年)永乐盛世,迁都北京,五征漠北,远航西洋。
五五之君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长陵
初庙号,明太宗,嘉靖改,燕王雄;靖难役,纂大典,解缙理,三亿七;青花瓷,传后世,姚广孝,
用贤良;郑三宝,七下洋,中六次,永乐朝;设内阁,置东厂,锦衣卫,权加强;建新都,迁北京,
诛十族,瓜蔓抄。
4.洪熙 明仁宗 朱高炽1378-1425(48岁)属马 成祖长子 1424-1425 (10月)勤政爱民。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献陵
承启之君
喜读书,体肥胖,宅心厚,论纲常;平冤狱,减赋税,爱子民,修纲纪;弘文馆,调科第,委三杨,仁宣治。
5.宣德 明宣宗 朱瞻基 1399-1435(37岁)属兔 仁宗长子28岁即位 1426-1435(10年)三杨辅政,仁宣之治。
守成之君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景陵
成祖梦,太祖托,赐大圭,宣宗出;缴叔父,削藩王,平安南,一下洋;促织帝,宣德炉,后世传,盛誉足。
6.正统/天顺 明英宗 朱祁镇 1427-1664(38岁)属羊 宣宗长子9岁即位1436-1449 (15年)一次复辟1457-1664(8年)平治守成,重用王振,土木之变。
混沌之君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裕陵
阉王振,土木堡,瓦剌牢,狩一年;南宫辟,夺门变,石曹乱,诛于谦;仁爱心,文圭释,止殉葬,华彩添。
7.景泰 明代宗 朱祁钰 1428-1457(30岁)属猴 宣宗次子23岁即位1450-1457(8年)京师卫战,夺门之变。
尴尬之帝
成化帝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初无庙号。南明弘光年追尊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恭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北京西山王礼葬景泰陵
英宗狩,御极登,临八年,卫北京;一觉醒,为郕戾,宪宗旨,复谥帝;景泰蓝,美名传。
8.成化 明宪宗 朱见深1447-1487(41岁)属兔 英宗长子19岁即位 1465-1487(23年) 庸碌无为,沉迷酒色,文化昌明,父虏子夭,祸起萧墙。
雷人之帝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茂陵
初太子,为沂王,传奉官,置皇庄;崇佛道,二儒享,陈献章,王明阳;斗彩瓷,乃首创,金瓶梅,文化昌;
位七年,不视朝,安流民,置郧阳;宠两宦,结朋党,西厂设,乱朝纲;忘年恋,万娘娘,安乐宫,太子藏;
四岁入,侍东宫,宰一朝,手段凶;结外庭,谋易储,一人宠,祸六宫;长十七,衷情郎,贵妃死,数月亡。
9.弘治 明孝宗 朱佑樘 1470-1505(36岁)属虎 宪宗第三子18岁即位1488-1505(18年)重用贤臣,弘治中兴。
有道明君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泰陵
春夏秋,日百字,冬五十,勤练字;情专一,仅一妻,张后贤,外戚扈;初登极,除奸佞,任贤臣,弘治兴;早晚朝,平台召,勤政事,图志精;修长城,嘉峪关,营哈密,吐鲁番;明会典,徐溥纂,政清明,重勤俭;
文必汉,诗必唐,拟古派,李梦阳;明泰陵,挖玄宫,金井水,涌不停,非吉壤,应子孙,正德帝,乃昏庸。
10.正德 明武宗 朱厚照 1491-1521(31岁)属猪 孝宗嫡长子16岁即位1506-1521刘谨专权,沉迷酒色,喜好军事。
无道昏君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康陵
嫡长子,身份迷,郑旺妖,号皇亲;百义子,豢八虎,应州捷,镇国府;荒淫戾,刘良女,幸孕妇,怪诞精;
三十天,权真空,安化乱,杨一清, 宁王乱,守仁平,诛刘瑾,张永功;清江浦,钓寒骨,传奇生,豹房终。
11.嘉靖 明世宗 朱厚璁 1507-1566(60岁)属兔 宪宗庶孙 武宗堂弟 兴献王朱佑杬嫡子15岁即位1522—1566(45年)礼仪之争,迷信道教,重用奸臣。
XX之君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永陵
道号为: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天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入宫礼,行中门,大仪礼,父母尊;修道教,不上朝,写青词,敬神明;红铅药,杨金英,勒弑君,
变壬寅;第一疏,海刚峰,黜廷和,宠严嵩;倭寇乱,俺答凶,闭九门,无计行;刘六七,弗朗机,
唐伯虎,文征明;严世蕃,数淫筹,经年计,九百箸;归有光,项脊轩,吴承恩 ,西游记。
12.隆庆 明穆宗 朱载垕 1537-1572(36岁)属鸡 世宗第三子31岁即位1567-
1572 (6年)开放海禁,任用能臣,沉迷酒色。
平庸之帝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昭陵
徐阁老,张居正,高文渊,阁臣争;虽节俭,为后宫,买首饰,户部停。
13.万历 明神宗 朱祤钧 1563-1620(58岁)属猪 穆宗第三子10岁即位1573-16
20(48年)人生四段,酒色财气,怠于政事,醉生梦死。
醉梦之帝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定陵
初登基,受居正,一条鞭,罪师傅;平哱拜,援朝鲜,杨应龙,萨尔浒;玩娈童,宠十俊,长短腿,驼背帝;
国本诤,议立储,郑贵妃,未得济;李时珍,本草纲,利玛窦,琼州震;汤显祖,牡丹亭,李玉写,一捧雪;
宋应星,天工物,徐光启,农政书。
14. 泰昌 明光宗 朱常洛 1582-1620(39岁) 属马 神宗长子 39岁即位1620-1620(30天)明末三案。
窝囊之帝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庆陵
补缺额,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罢矿税,起言官,发帑金,犒边庭。
15. 天启 明熹宗 朱由校1605-1627(23岁) 属蛇 光宗长子16岁即位1621-1627(7年)善长木工,魏党专权。
昏聩之帝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北京明十三陵德陵
小木匠,移宫案,用王安,臣杨涟;平居正,恤元勋,东林党,站一边;魏客奸,顾秉谦,三朝典,颂魏阉;白莲教,后金乱,荷兰人,霸台湾;熊廷弼,孙承宗,灵露饮,见神仙。
16. 崇祯 明毅宗 朱由检1611-1644(34岁) 属猪 光宗第五子 熹宗胞弟 17岁即位1628-1644 (17年)铲除庵党,自毁长城,自尽殉国。
勤勉之帝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崇祯帝卒后,南明弘光年间谥思宗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清改为庄烈愍皇帝。庙号怀宗。北京明十三陵思陵
剪奸佞,临危命,流贼乱,后金患;隆宗门,进闯王,手刃女,赐妻亡;发掩面,缢煤山,王承恩,贤宦官;
袁崇焕,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徐霞客,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冯梦龙,凌蒙初,连三言,续二拍。
为史学界普遍认可明十六帝
后有南明几帝,有名无实,史不多彰。
弘光 明安宗朱由崧 1644—1645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隆武 明绍宗朱聿键 1645—1646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绍武 明文宗朱聿鐭1646贞天应道昭崇宁文宏武达仁成宣闵孝节皇帝
永历 明昭宗朱由榔 1647—1661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谁能给我一份帝王世系表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